一、已实现国产替代的设备领域
刻蚀设备
中微公司5nm刻蚀机打入台积电供应链,北方华创14nm刻蚀机覆盖全工艺链,两者合计占国内新增产线25%份额。
国产化率在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达80%。
薄膜沉积设备
拓荆科技为国内唯一量产PECVD和ALD设备的厂商,12英寸产线覆盖率超80%。
清洗设备
盛美上海单片清洗设备全球领先,绑定中芯国际先进产线。
CMP设备(化学机械抛光)
华海清科垄断国产市场,是国内唯一12英寸抛光设备供应商。
测试分选设备
长川科技(营收3323亿元)、华峰测控等企业主导,预计2025年国产化率将达60%。
二、仍依赖进口的核心设备
光刻机
上海微电子28nm DUV光刻机进入产线测试(国产化率90%),但EUV光刻机完全依赖ASML。
7nm以下制程所需的高端光刻机100%进口。
量测与缺陷检测设备
中科飞测掌握2Xnm缺陷检测技术,但7nm以下检测设备仍需进口KLA产品。
离子注入机
万业企业子公司凯世通的12英寸设备刚导入长鑫存储,高端机型仍被应用材料垄断。
高端零部件
静电吸盘(ESC)、射频电源、高精度阀门等底层部件进口依赖度超70%。
三、国产替代核心瓶颈
材料纯度
12英寸硅片翘曲度(<5μm)、金属杂质控制(<0.1ppt)与美国仍有差距。
设备生态链
单晶炉(Kayex)、检测设备(KLA)等关键装备依赖进口,制约全链条自主化。
政策支持焦点
国家大基金三期3440亿元重点投入设备与材料环节,目标2030年高端硅片进口依赖度降至10%以下。
数据备注:2025年Q1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量增4.7%但金额降9.4%,反映成熟制程设备本土化加速;同期高端设备进口额仍占国内需求的61%。